JME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指导,《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主办,一年一度的重要学术活动。汇聚学界新锐,共话前沿科技,为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广阔平台。这场知识的盛宴将于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注册系统,完成信息填报和会议注册,请务必正确填写报名信息。 已完成注册的参会代表可登录微信小程序持续关注会议相关信息。
会议注册费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开具发票,微信小程序注册报名与缴费时,请同步提交开票信息与电子邮箱。 缴费成功后会务人员根据缴费确认结果与填报信息开具电子发票,并发送至预留邮箱。 开票内容为会议费。
钱东升,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高温轻合金及应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湖北省材料绿色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副秘书长等。主要从事高端装备环件高性能数智化成形制造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奖励和荣誉。
环件是工业母机、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承载传动的关键构件。面向我国新一代重大装备环件尺寸、结构与性能极端化发展下高性能制造挑战,团队开展了极端宏/微结构轧制成形制造研究,取得了超大尺寸环件动态控稳径-轴轧制、激变截面环件空间控流复合轧制和高强低塑材料环件组织强韧室温轧制成形制造理论与技术创新,应用于四代核能、新一代战机和国产大飞机、长征火箭、高端机床、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环件高性能制造,实现了环件极端成形制造国际创新,为我国工业与国防高端装备环件自主可控制造提供了保障。
高鹏飞,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香江学者。主要从事复杂构件智能化塑性成形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制造领域顶刊Int J Mach Tool Manuf、Int J Plasticit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J Mater Sci Technol优秀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件。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机械工程学会上银优博、陕西省优博等奖励。
异型曲面件是空天装备中广泛应用的一类关键构件。旋压成形是制造该类构件的先进途径,但由于其成形过程信息获取难、成形规律复杂时变,导致旋压工艺设计长期依赖经验试错。为此,本研究提出了智能化旋压成形方法,解决了旋压成形自动化建模及过程数据提取、物理与数据驱动的时变成形规律建模、工艺路径的智能化在线决策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旋压成形从经验试错向智能设计的转变升级。
初冠南,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轻量化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JMRH等课题30余项,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汽车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4项。先后获得“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导学团队等荣誉称号。2021年获汽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2024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载人航天、高超飞行器升级换代等重大工程对飞行器结构提出了大型化、高可靠、高精度的制造需求。针对此首先从理论上证明了法向约束下板壳失稳应力可大于其屈服应力,进而提出了内压支撑下通过截面压缩成型复杂中空构件的工艺思想,发明了充压压形新技术,并开发了充压压形模块化专用装备。介绍了该工艺在航空航天和汽车领域的应用情况。
黄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塑性工程分会青工委及专委会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局部能场加载塑性成形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IJP、IJMTM、JMST等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二等奖各1项。
针对多时空强磁场驱动金属宽速域塑性极限成形理论与方法缺失的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模型创建、方法突破、应用落地,突破了传统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的局限性,建立了多时空强磁场辅助极限成形全流程精准调控理论体系,包括:发现了多时空电磁场体积力效应对铝合金成形极限的作用机制,提出电磁渐进翻边-强化矫形新方法,实现了曲面贮箱瓜瓣局部深斜孔高性能极限成形;揭示了电磁场驱动铝合金宽速域变形的载流高速效应,提出多时空脉冲强磁场渐进成形新方法,实现了大型贮箱箱底分时逐域整体精准成形;阐明了多时空梯度电磁力下多模式不均匀变形协调机理,提出非等距线圈脉冲强磁场梯度胀形新方法,实现了大尺寸变径管随形能场创制与高可靠成形。
李燕乐,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青、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柔性板材成形、激光增材制造/再制造等领域研究。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7项,共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44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成果二等奖1项,兼任中国内燃机协会再制造专委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表面功能微织构具有减阻、减磨、超疏水等功能,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和能源装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大面积表面功能微织构加工技术仍然面临相当大的挑战,难以实现曲面薄壁构件宏观形状及其表面功能微织构的形表一体成形制造。报告介绍了所开发的滚压-渐进复合形表一体成形工艺、宏微形表一体有模渐进成形工艺和宏微形表一体无模渐进成形工艺,包括工艺原理、装置开发和微沟槽尺寸解析预测模型建立,探讨了形表一体成形后板材性能和微观组织变化规律,以及成形后构件的表面改性效果。
崔晓磊,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团队成员。获欧盟第7框架玛丽-居里国际研究人员交换项目支持,赴意大利巴勒莫大学访问交流。主要从事金属薄壳各向异性塑性力学行为与本构模型、低载荷液压成形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基础加强重点项目课题、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项目、国家/省博士后基金等近20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等4项,在机械与力学领域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机械工程学报》等4个期刊青年编委,以及国际期刊CIRP-JMST、MSE-A、ACAM等审稿人。
管坯在制备过程产生织构取向而使其宏观力学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且在流体压力成形过程中受到复杂应力作用。因此,准确测定各向异性参数并建立适用于复杂应力状态的各向异性本构模型,对于实现精准仿真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管材的特殊几何形状,非应力主轴方向力学性能的测试异常困难,无法获取足够的各向异性参数以构建先进各向异性本构模型来实现精确仿真,一直是管材成形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报告主要汇报团队最新提出的管材任意方向力学性能测试理论与方法,包括分块模等径胀形和斜环拉伸试验。进一步地,对双轴可控加载试验以及复杂应力状态下本构模型构建方面的研究进行论述。最后,对各向异性管材性能测试与本构建模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简要综述。
针对航空发动机高温钛合金热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微织构带缺陷,开展了系统的对照实验研究和晶体塑性多尺度模拟,揭示了微织构带的形成机理,探索了“β相区热处理+α相区热变形”的微织构带调控技术,提出了基于几何动态再结晶细晶化及晶粒随机转动的微织构消除理论,实现了高温钛合金微织构带完全消除、晶粒尺寸均匀及取向随机化。
韩建超,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安太原理工大学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轧制成形、难变形合金能场辅助成形等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07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山西省优秀青年基金等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十大买球平台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机械工业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大厚比镁/钛复合板因其面密度低、高强、耐蚀及电磁屏蔽性能备受关注,在航空航天和电子3C领域需求迫切。其高质量制备面临厚比控制难、界面结合弱和形性调控差等挑战。本报告提出基于梯度异温能场的新型轧制复合技术,通过厚向温差梯度诱导界面应变集中及镁基体贯通异质结构形成,实现结合强度与拉伸性能协同提升,并依托高品质金属复合板轧制中试线开展了大尺寸镁/钛复合板研制。
姚喆赫,浙江工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专聘副院长、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被聘为《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中国激光》、《中国表面工程》等期刊青年编委。本硕博毕业于浙江大学,2009-2011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联合培养。主要从事超声激光复合制造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等科研项目。获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2)、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5)、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铜奖等奖励。
翅片结构作为高效热质交换的关键载体,在新能源装备领域应用广泛。激光弯曲成形技术凭借非接触、高柔性、无模具等优势,为微细薄片结构的成形制造提供了新途径,但其成形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形貌控制仍亟待解决。本报告针对微尺度异形翅片的激光弯曲成形,阐明了曲线扫描过程中的面畸变形成原理,研究了单曲率及多曲率线型成形中的面畸变抑制策略。基于该技术,实现异形微流道的无模化制造,为微反应器等新能源部件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崔晓辉,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教授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杰出青年,湖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秘书长。一直从事轻质材料电磁成形理论、技术和装备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JWKJW基础加强重点项目专题子项目、航空航天和民营企业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JMTM、JMPT等行业顶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获行业协会一等奖3项。担任《中国机械工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塑性工程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副主任委员等。
复杂薄壁构件成形过程中材料应变局域化和残余应力大等问题突出,导致零件制造易出现开裂、起皱、回弹等制造缺陷,制约了构件精度、性能和生产效率。电磁成形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应变速率成形方法,因其独特的动态加载特性,展现出显著提升材料塑性变形能力、有效抑制零件回弹变形等突出优势。然而,电磁成形等极端应变速率下材料高塑性、低应力的物理机制依旧不够明确,该问题已被列为2024年度机械工程领域的三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为此,本报告系统开展研究:通过建立融合宏观力学响应与微观变形机制的材料本构模型和增塑性准则,揭示了电磁成形过程中材料塑性显著提升和应力松弛的物理机制。发明了多种面向复杂薄壁构件的新颖电磁成形工艺,成功实现了其高性能、高精度制造。最终,开发了具备高稳定性与高功效的配套装备系统,支撑了复杂薄壁零件的量产化制造。
会议期间大连正值旅游高峰期,往返车票及酒店房源十分紧张,请参会代表提前规划行程,预订车票/航班及酒店房间,如需住宿,请在会议小程序的“酒店预订”模块中完成酒店预订。
论坛赞助单位、参展单位、支持媒体征集中,欢迎相关单位、机构、企业成为论坛赞助单位、参展单位、支持媒体。 请有意者与会议联系人联系。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感谢关注我们!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媒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美日达成贸易协议!特朗普:日本接受15%税率,开放汽车、大米市场,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日本股市飙升,丰田股价大涨10%
19岁小伙错付近千元,向司机索要未果数日后轻生,家属:堂兄弟曾劝他把钱挣回来就行
“重庆姐弟坠亡案”涉事房产拍卖,起拍价60万元,法院特别作出提醒,目前无人报名
170万观众打出9.7分,没上映票房破6200万,大鹏的冠军保不住了?
19岁小伙多付910元车费索回无果后自杀,运营车辆司机信息疑曝光,律师解读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