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买球网站推荐平台-最全最正规的买球入口

海德利森董事长巩宁峰:氢能产业未来可期有望在2-3年内迎来快速增长十大买球平台:-买球平台app
海德利森董事长巩宁峰:氢能产业未来可期有望在2-3年内迎来快速增长十大买球平台:
发布时间:2025-06-22 12:44:14

  十大买球平台今年6月1日,山西省对氢能货车高速公路通行费实施全额补贴的政策正式生效,成为全国第9个实施氢能高速免费的省级区域;

  6月3日,《四川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5年)》出炉,分阶段部署了2027年、2030年、2025年等节点目标;

  6月12日,重庆市发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提出深化成渝氢走廊建设,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贯通氢能上下游各环节等相关工作部署;

  作为一个尚处于起步期的新兴产业、未来能源,氢能的发展仍需仰赖政策托举,虽然近年来产业经历快速发展后显露疲态,但近期加速出台、落地的各项措施、规划,无疑提振了行业信心。不少专家、从业者认为,2027年左右,部分氢能应用场景就有望完成商业化落地。

  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巩宁峰表示,随着全国各地不断出台鼓励和支持政策,以及各地积极的商业化探索,预计氢能产业将在未来2-3年迎来快速增长。在煤化工基础好、风光资源好的地区,以及大宗商品物流需求较大的地区,氢能重卡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运营。

  成立于2001年的海德利森,是我国最早进军氢能领域的企业之一,见证了氢能产业发展的历程。该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从事高压流体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业务覆盖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科研检测等领域。21世纪初,沉寂多时的氢能在全球变暖、能源转型等议题发酵后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各国政府和汽车、化工领域巨头陆续发布氢能开发计划,带动了一批产业链企业入局。

  海德利森在具备成熟高压高纯气体压缩技术能力、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开发了加氢设备相关业务,先后参与建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加氢站项目,保障氢能车辆的氢气加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海德利森已成为国内加氢站核心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参与建设了160多座加氢站。

  不过,整体来看,我国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相对缓慢,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巩宁峰也表示,目前我国加氢站建设环节存在用地困难、审批繁琐等突出问题,希望各地能尽早规划建设加氢站网络,制定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开通加氢站审批“绿色通道”,在加氢站用地、行政审批等方面进一步简化和优化相关手续。

  Q:海德利森是国内较早进军氢能领域的企业之一,能否为我们讲述一下当时的背景,公司进入这一领域时的考量和规划是什么?

  巩宁峰:海德利森成立于2001年,一直从事高压流体装备的研发和制造。高压流体包括气体和液体,公司在高压高纯气体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给火箭提供加注系统、配气系统、气密检测系统、高压管路等。

  目前的加氢站主要是35MPa和70MPa两个压力等级,对应的氢气压缩机是45MPa和90MPa,我们在航天航空、特检院供应的气体压缩机能力最高能达到320MPa,液体压力超过了1000MPa,加氢设备对海德利森而言只是换了一种应用场景,或者说换了一种气体介质而已,只需根据氢气的特性做一些变化就能完美适配。对比从油气设备切入加氢领域的其他厂商来说,我们在压力等级等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也正是依托于此,公司先后参与建设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加氢站项目,保障当时的氢能车辆的氢气加注,后来还为国内核电站提供高压氢气的加注设备。

  作为国内早期进入氢能领域的企业之一,海德利森也是国家氢标委的创始单位之一,目前累计参与制定了18项国家氢能标准,参与建设了160多座加氢站,氢能装备也受到了国际市场认可,产品出口到阿联酋、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巩宁峰:随着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海德利森加大了氢能装备的研发和投入力度,突破氢能安全装备的“卡脖子”技术,加氢站专用压缩机、大排量活塞式充装压缩机、加氢机、高压氢气专用阀门等氢能核心零部件陆续实现国产化。

  氢能的商业化应用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我们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国产化、降低能耗和提高使用寿命等方式,不断降低氢能装备的成本,未来进一步降本的关键在于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应用带来的规模效益。

  Q: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加氢站网络稀疏常被认为是目前氢能发展的短板之一,您认为该领域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未来又该如何推动加氢站建设呢?

  巩宁峰: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持续扩张,作为氢能基础设施的加氢站已愈发成为发展氢能交通的核心环节。目前,虽然全国已经建设了约600座加氢站,但相当一部分加氢站处于无法运营的状态,主要原因包括位置偏远、设备故障、运营亏损等。

  实际上,目前部分地区对加氢站建设、运营等均有明确的补贴政策,也极大推动了加氢站的建设力度,但是还存在用地困难、审批繁琐、短期无法盈利等突出问题,希望各地能尽早规划建设加氢站网络,制定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开通加氢站审批“绿色通道”,在加氢站用地、行政审批等方面进一步简化和优化相关手续。另外,建议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煤化工企业、氯碱化工等有工业副产氢的企业投资建设制氢工厂,逐步建设甲醇制氢、煤层气制氢、绿电制氢等多种制氢方式,保障氢源低价稳定供应。

  Q:您认为氢能何时能迎来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节点?哪种应用场景会率先成为突破口?

  巩宁峰:在双碳背景下,氢能产业是能源转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全国各地也陆续出台了很多鼓励和支持政策,目前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已经在氢能重卡运输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商业化探索,部分地方已经实现了“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闭环场景应用,经济效益逐步显现。随着氢能汽车不断的质量提升和降本,氢气供应不断实现低价稳定供应,预计未来2-3年,氢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尤其是在煤化工基础好、风光资源好的地区,以及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大的地方,通过低价的工业副产氢和绿氢资源,氢能重卡将率先实现商业化运营。

  Q:您认为出海对于国内氢能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公司未来在这方面有何规划?

  巩宁峰:出海不仅仅是为了拓展市场,更是中国氢能技术实力的“试金石”。欧洲、中东等地区将氢能视为战略资源,但也存在氢能装备本土供应链成熟度不足等问题,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技术换市场”的契机。